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院士(周国红)

发布时间:2021-08-18

2004级博士生 周国红

  初次见到先生的大名,还是在就读的武汉钢铁学院。那是1994年大二的时候,系里举行一次学术活动,从会议资料中见到了郭景坤院士几个字,当时我就充满了崇敬之情。不想十年后,幸运之门向我开启,我进入到先生门下攻读材料学博士,在王士维老师的安排下,开展碳/石英复合材料的改性研究。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先生,是在当时虹梅路先生的家里,师母精心准备了点心、水果和咖啡,给我们一帮入所不久的学生家一般的温馨感受。记忆中一件非常深刻的事情,先生发现我喝咖啡时勺子的使用方式不对,尽管当时先生说话已经很不方便,但他还是及时地指出并教会我正确的用法。据前面的师兄师姐说,去先生家聚会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的待遇。果不其然,在随后的博士期间甚至毕业留所工作的日子里,去先生家蹭吃蹭喝,品尝师母的高超厨艺,成为我们的必修课,那些欢乐的日子早已成为我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

  在博士学习期间,先生由于工作繁忙和身体原因给予指导的机会并不是太多,但每次的指导都让我终生受益。记得有一次去北京参加国际材料大会,要在复合材料分会作英文的口头报告,在课题组里要先进行预讲,先生竟然抽出了宝贵时间亲自指导,我紧张得一塌糊涂,结果可想而知。先生并没有批评,而是就如何上台演讲,告诫了我们几条礼仪规范:一、穿着要正式;二、语言要流畅;三、声音要洪亮;四、必须面向观众。如今回忆自己留在硅所多年来的科研道路,无论是项目答辩还是职称评定上取得的成果或进步,虽谈不上多么成功,但演讲表达能力的提高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今天,我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在指导课题研究的同时,时刻不忘向学生传承先生教给我关于上台作报告的演讲礼仪,希望它能让更多的学生从中获益。

  2007年博士毕业留所工作,负责碳/石英复合材料的研制与生产,为神舟飞船提供安装座,任务量少难度低,对该材料并没有太大感受。直至2013年,我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重要研制任务时,发现恢复该产品生产的难度竟然如此之大,不禁遥想先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首创碳/石英复合材料并成功应用,是何等的智慧与荣耀。我带领团队经历了两次失败后,及时向先生汇报并请教首批研制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先生亲自到基地生产现场指导,除了感动更是被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精神所深深折服,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如今团队不仅成功完成了重要产品的生产任务,还将该材料应用于更多型号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青年一代不仅要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还要将他们的成果发扬光大,同时实现创新发展。清晰地记得2018年4月,王老师和我带着新研制成功的米级碳/石英复合材料,兴奋地到先生家里汇报时,先生抚摸着复合材料部件,露出会心的笑容。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指导传授,获益无穷,师恩难忘,永记于心。唯有时刻遵循先生的教导,做一个合格的科研工作者,服务国家;做一个好导师,培养材料人才,才是对先生最好的致敬和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