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先做人”是导师留给我的宝贵财富(罗宏杰)

——写在恩师李家治先生百年诞辰之际

罗宏杰    

  我的导师李家治先生虽离我们而去已经两个多年头了,但先生的形象依然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间,在先生身边学习、工作、生活的场景经常会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似乎仍像以往一样,关心着祖国的发展变化,关心着他钟爱的科研事业,关心着我的事业发展,我时常无法分清哪些是梦、哪些是真。每当我陷入这种深思时,先生的教诲像涓涓细流滋润我的心田,在无形中陪伴着我、指引着我、成就着我。在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我想写一点有关先生的文字,以此表达对先生的无限怀念。 

  李家治先生的一生,学术成果丰硕,不但是我国先进玻璃材料领域的开创者、先行者,更是我国古陶瓷科技领域的奠基者、领航者。在玻璃研究领域,他开展了若干体系玻璃“析晶-分相”物理化学行为的研究,提出了玻璃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决定着随后的分相,玻璃分相后各相的组成又决定随后的晶化这一规律,为导弹用雷达天线罩所用的镁系微晶玻璃的研制起到推动作用,“MgO-Al2O3-SiO2-TiO2系微晶玻璃的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导弹雷达天线罩用微晶玻璃材料和工艺研究”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开创了若干体系玻璃纤维的研究,组织领导了玻璃光导纤维的研究和试制,推动了全国第一条光纤通信试验段的开通,“GeO2-P2O5-SiO2系长波长三次群多模光纤的研究”获198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通讯用多模光纤的研究”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古陶瓷领域,他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完整地提出中国由陶向瓷发展过程的五个里程碑和三个重大技术突破,发现和阐述了中国古陶瓷化学组成变化规律及历代名瓷釉的形成机理以及较早使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测定古代陶瓷化学组成和微量元素,为中国古陶瓷和历代名瓷的断源断代和鉴定以及恢复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古代陶瓷物理化学基础研究与古瓷釉液相分离”获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他领导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是世界第一部中国古陶瓷科学技术史,《中国古代陶瓷科学技术成就》一书获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 

  先生在学界早已盛誉天下,研究成果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他的影响已化作成一篇又一篇论文,出现在国内外著名的杂志期刊中;他的影响已化作成一项又一项高新技术产品,出现在国民经济以及国家战略需求中;他的影响已化作一个又一个科学报国的感人故事,出现在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中。 

  在先生身边,我学到了很多,学会了如何从国家发展的需求中寻找自己的研究课题,学会了如何从研究课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并继而制订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等等。但是,相对于具体研究方法而言,更为重要的是,我在先生身边学会了“做事先做人”的道理。 

  “关心他人”是先生的人格魅力。关心他人,一次容易,但长期坚持则十分不易。先生教导我们要“从别人角度思考问题”。先生对人的关心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对学生、对同事、对朋友、对领导都一视同仁;也没有顺境逆境之别,当一个人收获成功时,他“锦上添花”,当一个人遭遇挫折时,他雪中送炭。回想起来,先生那种润物细无声的行动以及许多博大精深的话语,交织在一起汇聚成他的人格魅力,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一直影响着我对人、对事的态度,影响着我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干一行、爱一行”是先生的敬业精神。古陶瓷研究是一个独特的、但又很小的研究方向,没有敬业与奉献精神,是很难坚持到最后的。硅酸盐所古陶瓷的研究方向,曾一度陷入人才、经费等多重困难之中,这对已达70高龄的先生而言,退一步休息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但是,他依然选择了勇敢面对,为此他不断呼吁以争取发展机会、广泛合作以弥补人员不足、四处筹集研究经费以保证科研工作正常进行......,克服重重困难发扬光大了硅酸盐所这一特色研究方向,为后来赢得国家文物局以及文化部重点科研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88 岁高龄时,他不顾眼疾,一个字一个字工工整整地书写他人生最后一本著作《简论官哥二窑》,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集体利益为重”是先生做事的准则。记得我担任硅酸盐研究所所长时,先生曾告诫当时研究经费并不富裕的“古陶瓷研究组”人员,不要利用与所长的业务关系寻求对古陶瓷研究方向的支持。这不但减轻了我的心理负担,同时不断训练着我做事的“大局观”,使我受益匪浅。至今,每当我遗憾因工作而错失个人发展机会时,导师“集体利益至上”的大局观总会给我很多安慰,也让我无比平和。 

  “斯人已去犹忆影,海棠花开魂依旧”。作为先生的学生,我们会不断学习先生做人做事的品德,继续沿着先生所开创的研究方向,在先生倍加珍惜并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上开拓创新,努力争取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