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去,音容宛在(李伟东)

恩师李家治先生于2017218日凌晨驾鹤西去,两年多过去了,还是难以相信。眼前分明是他老人家温暖明亮的笑容,还有拿着放大镜专注看报的样子,那么真切。尽管先生已是98岁高龄,我们在心理上从来不曾准备好他会离去,总是希望他陪我们一直走下去,长长久久。  

初识先生,是在1999年我撰写博士论文期间,我专程到硅所向先生请教有关玻璃分相与析晶的一些问题,他非常耐心地解答了问题,随后邀我参观他的古陶瓷标本柜。先生生动的讲述吸引了我,没想到从此开启了我与古陶瓷研究的缘分,这真是奇妙。  

199911月我参加了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主办的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会议开幕时,先生风度翩翩地亲自站在门口迎客,并做了大会第一个学术报告。当时我还是门外汉,但饶有兴味地听了一个个报告,感觉面前有一扇窗被打开了,阳光投射进来,照亮了前方的路。次年先生担任了我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结束后,他微笑着伸出手邀请我加盟古陶瓷研究团队。  

我是2001年夏天正式进入上海硅酸盐所博士后流动站的。有意思的是,在2001年年初先生打电话给我,邀我同去北京参加一个与科技考古有关的学术会议。我们俩人是坐火车卧铺去北京的,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先生当时好年轻啊,身手敏捷,思维活跃,事实上他当年是82岁,他的活力甚至超过年轻人。在火车上,我们聊天,但他不让我为他服务,比如倒开水,拿东西等,他都亲力亲为,还笑着说他坐火车的经验比我多得多了。在北京除了参加会议,先生还带着我到院里去汇报工作,约见仪器公司的人调研设备性能,先生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了我。会议代表都被安排住在一个招待所里,先生住5楼,没有电梯,他自己走楼梯上去,不吃力也不喘,他跟我说上楼是考验心肺功能的。  

真正开始进行古陶瓷研究工作时,才发现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中国古陶瓷历史达万年之久,窑口众多,品种繁杂,要抽丝剥茧理出个头绪谈何容易。先生给我的忠告是:多读书,多接触标本,多与人交流。大约两年以后,我才有了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从心底里感谢恩师的殷切教诲。  

恩师的教诲不仅是对于科研工作,还包括为人处世。他有三句话:心不要太贪,嘴不要太馋,人不要太懒。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身体力行这样做的。从先生身上,我看到了勤奋和坚持,也看到了豁达和宽厚,他是我最好的人生榜样。  

先生始终非常关心硅酸盐所古陶瓷研究事业的发展,2008年硅酸盐所获批“古陶瓷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2009年正式挂牌,90岁高龄的先生亲自参加了挂牌仪式并致辞;201612月底硅酸盐所联合上海大学获批“古陶瓷多元信息提取技术及应用文化部重点实验室”,那时先生刚刚大病初愈,仍高兴地拿着放大镜仔细阅读了相关的报道,令大家非常感动。  

20141016日,95岁的先生最后一次回到所里,他来到自己的办公室,坐在办公桌前,向郭景坤院士解说了标本柜里的样品,还到实验室看了看,在一号楼下的大石头前留了影,在四号楼下与过集体生日的老同志们合了影。我们知道,这里是他牵挂的地方,这里是他热爱的地方!  

此时此刻,我觉得先生并没有离开,从此以后他会从天上注视着我们,保佑着我们,他的精神与我们同在。他开创的事业会延续下去,一代又一代!  

恩师,您的高风亮节和卓越才干会永远激励我们努力工作,好好生活。您永远活在我们心里!安息吧,恩师!  

学生 李伟东  

2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