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移动版  |  中国科学院 |ARP
站内搜索:
首页 简介 管理部门 科研部门 支撑部门 研究队伍 科研成果 成果转化 研究生教育 党建与创新文化 科普 信息公开 OA系统
科技信息
我国科学家研发出全柔性织...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研究可回...
单分子晶体管器件研究取得...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
Advanced Materials:二维...
Advanced Materials:超越...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
电子设备小型化与节能的关...
李灿委员:“液态阳光”技...
扫除燃料电池“拦路虎”,...
穿上塑料袋也能很凉快--科...
中国学者成功研制“按需式...
加美联合开发人工智能自动...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
Small Science:纳米传感...
现在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科技信息
为了碳中和,动力储能电池产业正加速行动
发布时间: 2021-04-29 14:53 | 【 【打印】【关闭】

  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那么,先进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该如何顺应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加速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重要的贡献?

  4月12日,来自全国动力与储能电池全产业链的25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集聚江苏省溧阳市,在“先进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对接峰会”上,结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形成了多方面新的共识。

  “目前,我国矿物能源状态,仍然是富煤、少气、缺油。其中,在汽车保有2.4亿辆之下,自产原油约在1.9亿吨,对外依赖度仍很高。”中国工程院院士科院物理研究所的陈立泉说,能源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们一定要大力发展储能产业,加速推动“动力中国”建设,这非常重要。

  陈立泉认为,对于先进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来说,必须抢抓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以及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的机遇,着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发展能源互联网,加速构建新型产业生态,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通过采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智能管理技术,将分布式能量采集装置、储存装置和各种负载互联起来,以清洁、绿色能源来满足市场新需求。

  记者了解到,电动汽车可以作为重要的分布式储能的载体方式,同时也可消耗电能。汽车用不完的电可以白天卖到电网上去,解决峰值需求,夜晚低谷时用廉价的电充电,从而实现削峰填谷,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电动汽车使用成本;随着5G基站建设速度的加快,大量的储能基站也可以存低谷电,所以通信基站也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分布式储能装置;大量全国数据中心的建设,也需要提供高度可靠、大规模的储能存电备电。

  同时,电动轮船、电动飞机、轨道交通、现代农机、医疗电子等电动化的发展,也都给先进动力和储能电池企业带来了广阔的提升与发展空间。

  “先进电池是国家的战略支撑技术,先进电池技术未来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对于促进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和全额并网消纳,增强电网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降低环境污染和碳排放,进而最终实现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确保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李泓说。

  相关专家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先进动力和储能电池的产业规模,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在电动汽车和规模储能这类万亿级市场应用方面,还需要解决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提高寿命的技术瓶颈,从而推动商业化发展,目前仍受到材料、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的制约。

  下一步,为了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完全实现自主可控,需要更高效率的通过整合科研院所和企业在研发、生产、市场等领域的资源,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发挥行业创新联盟的作用,围绕开发系统形成高效率高质量合作,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集中力量实现有重点的突破,从而全面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在世界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

  李泓告诉记者,动力和储能电池产业链中大、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水平、发展策略也会有所不同。优秀的企业都应该具备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我市正开展‘电动溧阳’建设,将在加快绿色储能产业集群发展等五大方面开展具体工作,为区域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电动中国’目标的实现提供先进的示范样板。”溧阳市市长叶明华说。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科学网

  文章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4/456360.shtm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沪ICP备05005480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6565号
长宁园区地址:上海市长宁区定西路1295号 电话:86-21-52412990 传真:86-21-52413903 邮编:200050
嘉定园区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和硕路585号  电话:86-21-69906002 传真:86-21-69906700 邮编:20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