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先生科学精神指引我的科研道路(陈航榕)

发布时间:2018-02-10

上海硅酸盐所陈航榕研究员  

 

  2018年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严东生先生100周年诞辰。我有幸于1998年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成为严先生在耄耋之年收至门下的博士研究生,有机会近距离聆听他的教诲,亲身感受先生深邃浑厚的科学精神和大气从容的人格魅力。我从博士毕业到留所工作至今正好20年,一路走来深深感谢先生对我的培养教育,更感恩先生带给我一生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尽管已经80高龄,严先生几乎每天都来他在六楼的办公室。在他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亲自指导研究生。每次到他的办公室总是可以见到椅子已经摆好,甚至已经倒好了茶水。他总是和颜悦色地认真听取我们的汇报,时不时还做点笔记,甚至还过问实验细节,因为他想知道的是实验结果是否可靠,能否重复。当我们研究遇到困难时,他会帮我们一起分析,提出他的思考和建议。当时查阅文献通常要到图书馆,我清楚地记得严先生那时候一直自费订阅并坚持每期必读的两份期刊是当时我们所图书馆还未定购的nature、science期刊。每次来跟先生汇报工作时,总能看到他拿着一本表面磨得有些粗糙、厚厚的、密密麻麻写满英文字的读书笔记,里面记录着他对每一篇感兴趣文章的内容概要与自己的理解心得,告诉我们新近的国际科研动态。那时候严先生的记忆力常常令我吃惊,跟我们畅谈科研工作的时候,经常会比较起多篇类似的工作,并且准确说出发表的期刊名称,我想这可能与他长期养成的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分不开。遇到感兴趣的文章他还会告诉我们去查找哪些相关的参考文献……有时他忙了,他也不忘将他觉得适合我们学习的最新发表的论文附上他的简短心得转给我们阅读,然后再找机会交流。印象中不管实验进展是否顺利,先生没有对我有过严厉的批评,更多的是宽容和一个智者的建议与指点。记得1999年底,我终于向先生提交了自己生平第一篇用英文写的学术论文。几天后我拿到了一份密密麻麻的修改稿,大到语法问题,小到文章的标点符号,字母大小写等先生都一一帮我仔细修改,这让我深深地对自己的不严谨和粗心大意感到惭愧和自责,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先生如沐春风般的温暖。先生总是以他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孜孜不倦的科学追求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们,用他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教育着他的学生们。博士三年我是在温暖和谐向上的环境中完成了学业,有幸的是我的博士论文最后还获得了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这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大大增强了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的自信。

  2001年我博士毕业后留硅酸盐所工作后,严先生对我的指导与关怀也从没停止过,他一直关心关注着我的成长与成才。每隔两三周,我还会被喊到先生办公室讨论工作进展。我至今还保留着老先生在2004年,在我从英国访问回国后给我亲笔手写的三封书信,告诉我“science 本期P252一文,及其评述在P234可以仔细看看……”;问我“陈航榕近些时间在做什么工作,有可以发表的文章吗?另外在应用方面,我也是很关心的”;建议我虽然介孔催化方面工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但如果工作能做得更深入,细致,还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希望我“在三效催化工作中有更深入、系统的了解,合成出具有更高性能的材料”;鼓励我“药物储存及缓释是有重要前景,要能有所突破,则很有意义”;告诫我“要把工作做细,抓住要点深入下去”;先生惦记最多的“还是要考虑应用……实验室工作和中试是两个不同的阶段,中试要为下一步的生产应用提供足够的数据和基础……”重读这些信件,我能深深感受到当时年近九旬的老先生对科研事业的一如既往的热爱与执着追求,以及扎扎实实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信里更是倾注了对后辈的殷切期望。

  从2003年到2011年间,我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了介孔复合氧化铈鋯材料及其三效催化剂的产学研研究中。有段时间我几乎每周都要跑去杭州一家企业,在那里一待就是好几天,从催化剂的创新设计,粉体批量稳定合成到整体式高质量涂覆等,努力解决着从实验室基础研究到产业化量产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问题。在这期间也一直得到先生的大力支持与关心指导,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年近九旬的老先生不惧路途颠簸不止一次与我一同前往杭州郊区的企业实地考察,并亲自参加“金属载体纳米催化剂三元催化转化器”技术鉴定会。在老先生和施剑林老师的关心指导下,我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按照我们实验方案自主研发的设备成功生产出批量化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介孔纳米催化剂并用于六款国产车型尾气净化的实际应用;多项专利获得授权。作为基础研究走向实际应用的成功探索,我们研究团队也因此获得了2008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和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段产学研合作的经历使我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获得了与从事基础研究完全不同的经验积累和能力提升,同时也让我在现在的研究方向选择,项目申请,研究生课题设置中学会综合考虑学科前沿,国家需求和实际应用前景这些因素。我希望基础研究能与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因为我一直记得先生曾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材料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它们真正用于社会生产的实践,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尽管真正迈向产业的路上还充满波折与艰难,但我从没放弃努力和信心,因为这是老先生的期望与心愿。

  2012年我有幸获得国家基金委材料与工程学部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继续从事严先生在90年代就倡导的“介孔结构纳米材料与性能研究”。在开展基础研究同时,我一直谨记教诲,踏实科研,努力做到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2013年我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半封闭空间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常温治理的关键纳米技术”中课题二“NOx的常温吸附/催化氧化/碱吸收过程与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的研究,带领研究生经过5年刻苦攻关,成功将实验室研发的纳米材料应用于上海市翔殷路隧道的工程示范装置中,在为期半年的真实工况测试中取得良好的低浓度NOx的常温治理效果,展示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严先生的高风亮节、淡泊名利,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与大家风范影响并感染他周围的每个人。他对科研的严谨求实、对后辈的关怀提携,更是深刻地影响着我。我很荣幸成为他其中的一个学生,感恩他不仅在学术领域引领我不断进取,更为我树立了一个宽容大度、平和谦逊的导师形象。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有用人才以及科研精神的传承是我现阶段所肩负的重要使命。现在的我也努力以先生为榜样,尽心尽力培养研究生,帮助他们在科研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我对待每一个学生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对于他们的每一次点滴进步会给予最大的肯定;既能像朋友一样与他们平等交流,发现问题也会毫不留情或提醒或严厉批评,目的是希望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少走弯路。我也像先生那样,鼓励并保护他们创新的思想,会花很多时间逐字逐句认真修改他们的每一篇学术论文,帮助他们理清论文的研究思路,言传身教他们严谨的科研态度。我也因此几乎每年都获得了优秀研究生导师的称号,这也是我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愿严先生科学精神不断传承与发扬光大!仅以此文深刻缅怀恩师严东生先生,纪念先生百年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