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忆李家治先生(邓泽群)
发布时间:2017-02-21  
 

  惊悉李家治先生去世的噩耗,我感到非常突然。今年1月本来我和胡关钦约好要去探望李家治先生的,后来因为听说李家治先生高烧,医院在抢救,所以也就没去。没想到竟然再也见不到李家治先生了,真是感到遗憾、悲痛。

  李家治先生可以说是我的老领导和老师。我是直接在他的领导和帮助指导下,成长起来开展科研工作的。我是1974年从上海耀华玻璃厂调进所的,进所就直接在他的小组里工作,当时从事的是微晶玻璃研究工作。开始我对微晶玻璃是一窍不通的,在他的耐心帮助和指导下,逐渐认识微晶玻璃,从而参加到微晶玻璃的研究工作中去。随着工作开展,当时提倡开门办科研,我们小组成员都要到上海耀华玻璃厂252研究所去参加样品的试制,路上交通要34个小时。试制的窑炉是2吨窑炉,需要很多烧制玻璃的原料,盛配制原料的容器均是可盛好几十斤重原料的大铝盆。李先生和我们以及厂里的工作人员和工人师傅们一起配料。当时李先生已经57岁了,配料过程中他体力不支,就单腿跪下来帮助支撑着配料,甚至腰扭伤仍坚持配料,令我非常感动。当时样品成型需要连续24小时甚至36小时干,李家治先生都坚持和我们一起干,非常辛苦。1975年春节大年初三,小组成员还到他家去汇报工作并安排下一步工作。1976年他为了工作不顾家里爱人患乳腺癌病情危重,仍然到西安秦岭脚下623所做样品测试,测试完后,大雪封山,耽误了回上海,他爱人这时候病危,等到他到家的时候,他爱人已过世,没来得及看到爱人最后一面,到所后他也没有抱怨,继续努力工作。李家治先生真是我们的好榜样! 

  20世纪90年代初,我一边参加微晶玻璃研究工作,一边在李家治先生指导下兼带做中国古代陶瓷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我们所在李家治先生、陈显求先生、郭演仪先生和张福康先生等几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古代陶瓷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写了很多有影响的论文,出了几本书,也得了很多奖,得到国内外很多同行的认可。另外,每隔三年左右召开一次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连续召开了十一次,还出了会议论文集。然而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经费一直是比较紧缺的,所以几位老师都是一边搞材料项目的研究工作,一边兼做中国古代陶瓷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到了九十年代,国家要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科研经费本来就不宽裕,对古代陶瓷研究工作的经费支持更是偏少。九十年代中期在所领导的支持下,在有关方面人士的帮助下,成立了李家治先生、我和徐霁明组成的古陶瓷研究小组,在原来的老大楼底楼添置了烧制陶瓷的窑炉。 

  我们烧瓷器时,常需要烧到很晚,那时他已经近80高龄了,他常跟我们一起烧到结束,特别是最初一段时间烧制瓷器时,因为他要掌握第一手数据资料以便可以和我们一起讨论烧制陶瓷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他的敬业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为了给小组争取经费,他不顾80多岁的高龄,年老体弱,利用他的影响力跟中国科技大学、西北轻工业学院(现陕西科技大学)、北京高能所等单位联系,合作申请项目争取科研经费。在李家治先生的帮助下,小组争取到经费,逐渐克服困难,渡过难关,得到发展壮大。李家治先生不仅培养了一批材料科学研究方面的人才,还培养了一批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人才,为古陶瓷小组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李家治先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热爱科学、热爱事业、孜孜不倦的精神以及淡泊名利、关心帮助培养晚辈的高贵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只有把他一辈子热爱的事业继续发展下去才能告慰李先生在天之灵。 

  我们将永远怀念您! 

邓泽群 

2017-2-20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沪ICP备05005480号-1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定西路1295号 电话:86-21-52412990 传真:86-21-52413903 邮政编码:2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