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听说到接触殷之文先生(丁栋舟)

  对于殷之文先生,我经历了一个从听说、接触到感恩这样的一个过程。 

  2000年入所后我在嘉定园区工作,没有实际接触殷先生。因为从年龄、空间距离到学术上与殷先生有天然的距离感,因此那时候的殷先生给我的感受是神秘、陌生与高山仰止 

  工作之余很喜欢听所里的老同志讲述硅所的历史故事,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于是不同人讲述的硅所故事也各有不同的精彩,但相同的是硅所的故事中必有殷先生,且大家对殷先生的评价都惊人的一致 — “一位忠厚的长者 

  与殷先生的直接接触是在2002年,当时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二期改造工程BEPCⅡ即将启动,急需大批量高质量的CsI (Tl) 晶体,我所在的课题组准备承接项目所需CsI(Tl)晶体的研制工作,为这样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大科学工程提供核心功能晶体材料,其意义和责任之重大不言而喻,当时我们面临团队负责人及技术人员新老交替、设备老化、成品率低等一系列问题,有那么一段时间殷先生与严东生先生非常密集地来嘉定,深入课题组一线,查看设备状况、调阅课题组的实验记录。而且几乎每周都要组织大家参加讨论,安排大家对实验记录进行梳理,并积极参与新方案的拟定,不看资历、不论年龄大小大家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会议非常务实且强度很大,根据情况需要,经常上午没讨论完,下午接着开,对于一位当时已83岁的殷先生而言是很大的消耗,殷先生的午餐也就简单地吃份面条就打发了。殷先生话不多,非常平易近人,没有想象中应有的那种距离感,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回头看,很感激生命中的那段弥足珍贵的时光,对于我而言是个很好的教育与引导。我想,硅所正是因为有像殷先生这样的一批大家,才具有曾经的辉煌与强盛。如此,硅所不仅在学术上孔武有力,而且也更富亲和力与吸引力。展望未来,我们硅所要再创辉煌,再次强盛或者说更强盛,迫切需要这样的大家以及一大群优秀的人。因此作为年富力强的我们这一批中青年人,我想我们不仅要在口头上更要在行动上学习和传承以殷先生为代表的这一批大家的思想和品格,做个有血有肉、有担当的人,更具体的是要把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