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硅酸盐所  |  中国科学院  
首 页
 
海洋无机材料与器件
中心学术顾问
人才队伍
各研究部简介
中心学术顾问 当前位置:首页 >  协同创新中心 > 海洋无机材料与器件 > 中心学术顾问

  董显林,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副所长、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无机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高性能压电、铁电陶瓷等无机功能材料与器件的研制及应用技术研究。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JPPT研制项目、中科院应用发展研究重点项目和国防创新基金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等在内的40 多项国家、科学院和上海市科研任务,组织研制的多种关键功能材料已在我国多种型号任务和航空航天、医疗系统、石油勘探等领域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发表SCI论文3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0余项,授权60余项。荣获2014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和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二等奖,以及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嘉定区科技功臣、上海市优秀青年科技启明星和上海市科技系统十大杰出青年等奖励。

   

  罗豪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人工晶体中心副主任,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与材料分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晶体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电介质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航天与遥感协会材料与器件专业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主要致力于铁电单晶与光电单晶材料的晶体生长、性能表征和实用功能器件的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中国科学院应用研究与发展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863高技术项目等多项国家和地方的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被评为特优课题,部分研究成果通过中科院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已培养博士16名,硕士5名,其中万新明博士获得2007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荣誉。 

   

  任国浩,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无机闪烁晶体的研究、开发及其在核辐射探测技术重的应用。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课题、工业与信息化部、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防科工局部署的多项研究课题。发明的非真空坩埚下降法技术成功制备出具有强切伦科夫效应的氟化铅晶体,并被首次应用于德国MAMI工程和美国费米实验室的g-2实验,研制的抗辐照、低余辉碘化铯晶体被应用于日本KEK、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国内外大科学工程、安全监测与核医学成像等辐射探测领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硅酸钇镥、氯化镧和硼酸钆锂等新型无机闪烁晶体的制备、性能和应用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十项,制订建材行业标准两项,合著专著两部。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中国科学院发明二等奖、宝钢教育奖、嘉定区科技功臣奖、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和中国稀土学会2009-2016年度优秀学会工作者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兼任全国人工晶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人工晶体学报》和《中国稀土学报》编委,中国稀土学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材料与晶体生长专业委员会理事和上海市硅酸盐学会理事。

   

  蒋丹宇,研究员,199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氧化物精细陶瓷的粉体制备、成型和烧结技术的研究及陶瓷材料在气体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技术开发,主持研究和制定了国际、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15项,专著1本。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863、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上海市技术标准重点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8)、200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3)、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中国标准化创新贡献三等奖、全国建材行业标准化先进个人称号等荣誉。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沪ICP备05005480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6565号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定西路1295号 邮政编码:2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