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ARP
首页 简介 管理部门 科研部门 支撑部门 研究队伍 科研成果 成果转化 研究生教育 党建与创新文化 科普 信息公开 OA系统
科研动态
上海硅酸盐所研制的多种关...
上海硅酸盐所组织开展科技...
上海硅酸盐所在阴离子交换...
上海硅酸盐所召开2022年度...
上海硅酸盐所在MoS2基单原...
上海硅酸盐所在高性能X射...
上海硅酸盐所提供核心晶体...
上海硅酸盐所在高温压电陶...
上海硅酸盐所研制的多项关...
上海硅酸盐所多名研究员入...
上海硅酸盐所在反铁电陶瓷...
上海硅酸盐所全力保障疫情...
上海硅酸盐所在氮氧化铝(A...
上海硅酸盐所“高温合金无...
上海硅酸盐所组织召开国家...
现在位置:首页>新闻动态>科研动态
上海硅酸盐所数十名科研人员疫情期间在外地开展科技攻关
发布时间: 2022-05-13 22:45 | 【 【打印】【关闭】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上海按下了“暂停键”,也阻断了在外地合作单位从事科技攻关的科研和技术人员的回家路。他们是解决我国卡脖子和进口替代材料,或开展双碳科技攻关的核心研发人员,平常工作日都在外地工作,节假日一般会回沪与家人团聚。他们两个月来没有回沪,有的甚至就吃、住、工作在实验室、仪器设备旁。这段特别的日子,对于这群科研技术人员来说既是心无旁骛推进科技产出的“黄金期”,也将成为今后激励大家成长的难忘记忆。

  先进材料与新能源应用课题组王耀明、刘闯、周晓文等春节后即离开上海到合作单位山东济宁工作,经过三个多月近百次实验,产品性能质量得到提升。同时,团队克服了因疫情导致的物料采购、生产组织、物流发货等一系列困难,及时按照合同约定将产品保质保量交付客户,获得客户高度赞誉,为我国双碳目标的早日实现,贡献了一份力量。

 

王耀明带领的团队与开发的单片面积达5平米超大型透光BIPV发电幕墙合影

  固态二次电池材料与器件课题组吴相伟、谷穗、王干、王凡奇、温建国、蒲成富等在江苏盐城的新技术开发工作一直在持续推进,两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从设计调试、定型、工装改造、工艺调试到产品下线一系列环节,目前已实现该新型电池的中试线小批量生产。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坚守岗位,默默奉献。

 

团队成员

  先进材料与新能源应用课题组科研人员乔经纬、白岩在江苏宜兴不辞辛苦、坚守岗位,克服疫情期间人手缺少、物流不畅的不利影响,坚持开展新型储能材料研发,在高容量正极材料的低成本量产工艺研发方面取得突破进展,有效保障了研发项目的顺利推进。

 

科研人员在实验室

  为打破高端电子陶瓷材料的国外垄断,实现先进介质陶瓷及相关配套材料的进口替代,无源集成器件与材料研究团队刘峰、吕潭两位青年骨干常驻浙江横店,克服了疫情造成的物流和信息沟通影响,攻坚刻难,顺利完成了LTCC材料产业化项目关键节点生产任务,稳步推进流延及配套金属浆料生产线建设和高端MLCC用材料研发等项目,进一步推动了先进介质陶瓷材料产业化。

团队成员与合作方进行建设项目设计对接会

  氧化物透明陶瓷课题组刘海洋、刘冬、蒋文晓留守太仓,密切配合,从清晨5点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顺利开展了喷雾造粒粉的生产、测试以及烧制样品等科研攻关任务,为大尺寸透明陶瓷研发工作取得长足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团队成员在进行实验操作(左),休息环境(右)

  张景贤研究员、孔海宽副研究员、迟晓伟副研究员也分别带领团队在浙江湖州、安徽铜陵、浙江杭州开展技术攻关。疫情无情人有情,感谢在外地工作同事的家人对他们科研任务工作的支持,让他们在疫情面前用心完成科研攻坚任务,回报国家和社会,为我国卡脖子和进口替代材料及双碳技术的发展添砖加瓦。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沪ICP备05005480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6565号
长宁园区地址:上海市长宁区定西路1295号 电话:86-21-52412990 传真:86-21-52413903 邮编:200050
嘉定园区地址:上海市嘉定区和硕路585号  电话:86-21-69906002 传真:86-21-69906700 邮编:201899